“在书斋中做学问,不愿意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严重制约了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中,河南省政协委员、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林说。

张林表示,近些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在追赶型技术进步阶段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在某些方面也受到诟病,比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原创性和关键技术创新等,严重制约了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张林列举了一组数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仅为3.8%。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院所的专家们在书斋和实验室自己出题、自己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经营实践、脱离实际需求,发现不了真正的课题、问题。”张林说,实验室与市场“两张皮”,最终导致出现了许多“虚问题”“伪课题”“空项目”,其成果自然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因此,他建议,科技、教育等部门主导的政府性科技创新项目及其它课题项目,要尽量多地从产业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发掘,保证这些项目或课题确实来自生产经营一线;尽量减少单独由高校承接的技术创新项目,推进建立企业主导、高校参与、科教融汇的研究课题遴选机制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团队,以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成果转化效率、效益。
此外,教育、科技等部门要指导高校院所支持教师和研究团队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发掘真实问题开展协同研究,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